玉溪市以“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為紅色紐帶,用活高校特點和優勢資源,以紅色文化鑄魂、以美育實踐潤心、以校地聯動聚力,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講好紅色故事,厚植家國情懷
玉溪市與玉溪師范學院深度綁定合作,立足聶耳和國歌研究院,深入實施以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為特色的“7+1”思政工作,堅持把“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融入學校“三全育人”(融入教育教學改革、融入大學精神培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格局,構建并實施“學術研究引領、傳習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傳播動人故事、傳唱愛國歌曲”的“一研四傳”紅色育人體系,推進“聶耳和國歌的故事”進科研、進體系、進課堂、進實踐、進頭腦,形成了“為社會而生”“為國而歌”“國歌聲中成長”“國歌唱響國境線”“時代先聲”等育人品牌,依托教育部紅色文化弘揚基地和“聶耳和國歌”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室,年均組織1.5萬名學生參與主題展覽、藝術創作、沉浸式體驗等研學活動,打造紅色育人新高地。
文化浸潤課程,凝聚團結力量
以文化潤校為路徑,通過湄公河次區域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實現非遺技藝與美育課程深度融合,開設版畫、扎染、彝繡等傳統工藝課程,既能傳承非遺文化,又在實踐中深化學生對中華文明多樣性的認知。將非遺教育納入美育體系,通過沉浸式創作體驗,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強化對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理解。以“國歌聲中成長”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活動,涵蓋民族歌舞打跳、竹竿舞競賽、民族服飾展演等多元形式,吸引5000余名學生參與,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
校地協同聯動,共繪團結藍圖
持續深化校地協同育人機制。以玉溪師范學院為樞紐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育人網絡,借力玉溪農職學院培育振興鄉村人才,聯合多部門共建思政課協同創新中心,開發“聶耳和國歌”主題研學路線,聯動開展“同唱一首歌 同為一家人”主題活動。高校與玉溪市特殊教育學校、縣(市、區)基層政府等建立志愿服務基地,依托“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團,近三年組織師生深入邊疆村寨開展雙語教學、教育幫扶等活動超數萬人次,暑期在峨山縣塔甸鎮創新開展彝漢英三語教學實踐,將民族團結理念融入鄉村教育;聯合舉辦“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展演”,通過漢服與民族服飾共演、書法歌舞交融等形式,生動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魅力;在通海縣納古鎮,玉溪農職院與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協議,以科技賦能農業產業升級,同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宣講,推動“三個示范區”建設。同時,“國歌唱響國境線”實踐項目組織3435名師生深入中越、中老、中緬邊境線開展升旗儀式、國歌傳唱,獲教育部、團中央重點立項表彰,相關成果入選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形成“行走的思政課”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