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以“國歌唱響國境線”品牌為引領,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將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傳承紅色基因、促進民族團結深度融合,構建起“有形陣地、有感浸潤、有效賦能”的立體化推普體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新動能。
有形筑基,構建全域推普陣地網絡
玉溪市以聶耳文化資源為核心,打造“一核多點”實體陣地。投資6.9億元建設聶耳傳習中心,依托聶耳和國歌研究院建設聶耳和國歌研傳基地,充分把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全面融入學校“三全育人”體系,構建并實施了“學術研究引領、傳習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傳播動人故事、傳唱愛國歌曲”的“一研四傳”紅色育人體系,推進“聶耳和國歌的故事”進科研、進體系、進課堂、進實踐、進頭腦,形成了“國歌聲中成長”“國歌唱響國境線”等品牌,年均1.5萬名學生參與基地研學,被教育部評為“2024年度紅色文化弘揚基地”,聶耳和國歌虛擬仿真中心被教育部立項為“高等學校虛擬仿真教學創新實驗室”。自2023年啟動“國歌唱響國境線”社會實踐活動以來,累計派出3435人次“四只耳朵”社會實踐團深入邊境線、直過民族聚居區,輻射省內25個邊境縣(市),共建成229個“國境線上的思政課”實踐點,覆蓋中越、中老、中緬邊境線,在馬關金廠鎮、勐臘磨憨鎮等邊境村寨設立“推普驛站”。
有感潤心,厚植家國情懷文化根脈
實踐團一體化開展體驗式浸潤教育,持續深化“課堂教學+實踐調研”雙軌機制。組織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大手牽小手,通過組建宣講團、培訓講解員等活動,按學段特點讓學生進行互動式探究體驗。構建并完善“5個1”聶耳和國歌“大思政”育人體系,即1課、1歌、1活動、1作品、1體驗,中小學開展體驗式、浸潤式研學活動。創新“五維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義勇軍進行曲》創作背景解析強化歷史縱深感,借助AR技術還原聶耳的創作場景增強體驗感;開展“國畫鑒賞+漢字韻律操”課程,孩子們邊跳邊誦讀“播種”“豐收”等詞匯,將語言學習融入非遺體驗。持續開展為界碑描紅、在166號界樁聆聽戍邊民警守邊故事等特色實踐活動1000余場,覆蓋各族群眾4萬余人次,普通話普及率提升至89.6%。調查顯示,92%的受訪青少年表示通過活動深化了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精神標識”的認知。
有效賦能,激活語言普惠內生動力
實踐團通過入戶問卷了解村民普通話使用情況,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話海報,手把手教村民基本用語,調研與推廣相結合,讓推普工作更具針對性。開發“語博”APP方言對照模塊,制作200句跨境貿易常用語卡片,幫助村民完成首筆中老邊民互市交易。開展“八個一”推普小課堂和面向少數民族母親的“媽媽普通話”線上培訓課程,并以“果園推普”“直播助農”“實地調研”等多元形式推廣普通話。截至目前,有多個團隊(項目)獲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立項,3個團隊獲團中央“鏡頭中的三下鄉”重點團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