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麓街道是澄江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4萬余人,有漢、回、彝、白、哈尼等26個民族。街道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將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有機結合,優化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從空間、經濟、社會、心理、文化五個維度著手,積極推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
聚焦空間互嵌,打造共居共享的和美家園。一是打造完整社區,把牢居民共居融通點。規劃推動轄區社區從“單一”向“完整”轉變,建設營養均衡、便民實惠的新時代老年幸福食堂,實施廉租房、公租房、老舊小區改造,安裝智能門禁、健身器材、便民服務站、充電樁等便民服務設施。推進智能化服務,通過澄江共治通APP共采集各類事件178件,辦結率99%,建強物業公司黨支部,切實為居民提供優質實惠的物業服務,形成了各族群眾大融居的社會生活空間結構。二是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共居幸福值。在老城區規劃建設工作中綜合考慮民族元素和現代風格,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小區、樓群、樓棟、單元嵌入式居住,著力構建“互嵌式”共住共居生活空間。持續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十亂”整治,嚴厲打擊違規違建等亂象,市容市貌更加靚麗。
聚焦經濟互嵌,打造共事共贏的富裕家園。一是盤活資源攜手邁向共同富裕。依托市場化的手段、政策性的支持,盤活轄區資產資源,通過探索發展文體產業、集市經濟、家政服務、房屋租賃等方式,為各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優化營商環境,落實經營主體倍增計劃,與行業協會、商(協)會建立常態化聯系,搜集篩選投資信息,全面推進項目招商、項目落地工作。立足資源稟賦,構建“企業+村集體+村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助力全市文旅升級,攜手各族群眾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抓住關鍵激活發展原動力。找準聯農帶農利益聯結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人均純收入萬元以下脫貧人口全面消除,對全街道脫貧戶及三類監測對象開展返貧監測預警及動態幫扶工作。嚴格落實減稅降費等政策,發放貸免扶補、小額擔保貸款、“雨露計劃”。積極搭建平臺,組織街道返鄉農民工、土地流轉區失地農民、城鎮失業人員等有就業創業意愿的勞動者參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行動”大型招聘會,組織就業困難群體開展竹編、網絡直播、家政服務等各類技能培訓,提高自主就業能力。堅持“就業+創業”雙驅動和“扶上馬+送一程”雙助力來激發各族群眾的發展內生動力,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聚焦社會互嵌,打造共治共建的平安家園。一是加強基層治理,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穩如泰山。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和矛盾糾紛處理協調機制,幫助群眾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充分運用微信工作群、電子屏、服務大廳等線上線下法治宣傳陣地,開展法律法規宣傳,解答法律咨詢。深化開展網格化管理、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各項工作,將隱患消除于未萌, 將風險化解于未然,有效提升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以人民為中心,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不可破。調動黨建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聯盟成員單位能動性,提升“1+6+75+N”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效能,深入開展“仙湖民情大走訪行動”,設置“民情格子鋪”和“民情工作單”,收集民情民意;以社區黨總支部、居委會、小區黨支部、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為核心,以“書記會”“院壩會”“一家親”“微心愿”為載體,全面推行“5+X”議事協商制度,暢通各族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渠道;依托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平臺資源,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社會組織積極協同、黨員群眾廣泛參與的聯動服務模式,實現服務各族群眾零距離,架起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橋”。
聚焦心理互嵌,打造共學共創的示范家園。一是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滴灌。充分利用理論學習中心組、干部職工例會,反復重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在鳳山小學、機關幼兒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系列教育,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課堂、進頭腦;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各社區服務窗口擺放民族團結圖書資料,以“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等宣傳標語為主要內容,在人流量大的街頭巷口打造宣傳小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專題宣講等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各民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二是堅持先鋒帶頭、示范引領。把“道德模范”“和諧寺觀教堂”“五好家庭”等評選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培育、選樹和表揚一批先進典型,用先進典型激勵人、感染人、鼓舞人。充分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開展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政策法規,使黨員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帶動身邊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
聚焦文化互嵌,打造共生共融的和諧家園。一是以文化人,做好“交”文章。利用“文化+”的模式,打造宣傳文化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辦公文化空間,開展中華經典誦讀、中華文明禮儀、中華傳統技藝教育,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陣地。二是和美與共,做好“融”文章。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文化展演交流活動,引導社區組織開展健康向上、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促進市民精神文明建設。組織開展“同生共融”系列活動70余期,將民族團結融入活動中,讓各族群眾感受中華傳統節日的喜慶與熱鬧氛圍,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欣賞,共建共有精神家園,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
(供稿 澄江統戰部劉國曦、鳳麓街道趙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