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鎮素有“先居之所、圣火之地、花鼓之源”的美譽,居住著漢族、壯族、苗族、哈尼族、彝族等民族。塔甸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黨建強、基礎牢、環境美、產業興、生活好”為目標,以“黨建+四個聚焦”為抓手,筑牢民族團結基石,匯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黨建+聚焦“紅”
以黨建引領為“紅色引擎”,抓理論武裝固堡壘,筑牢民族團結基石。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納入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周一理論學習、“三會一課”等,覆蓋7個黨總支和74個黨支部及100余名基層干部;深入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講31次;76個“村村響廣播”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300余次,不斷強化黨員干部對有關法律法規和黨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同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地方標志性建筑等方面,建成小草海花鼓廣場、村級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樣平臺。

黨建+聚焦“綠”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抓生態建設強綠美,建設宜居宜業環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積極推進綠美建設中,探索“黨建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模式,把林長制與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治理等工作有機緊密結合起來,聚焦通村主干道沿線、房前屋后等重點區域和廣場、垃圾集中點等重點場所,明確行動目標、壓實責任。村“兩委”干部、黨員帶頭,把每周五定為村莊清潔日,號召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按照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原則,因地制宜建設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持續推進美麗庭院建設。依托“林長制”,組織69名生態護林員守護生態綠色。今年以來,多次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發動群眾一百多人次,種植樹木2000余棵,村莊自然風貌、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提升。

黨建+聚焦“美”
堅持黨委統籌、支部帶動、黨員推動,持續推動文明村鎮示范創建,激發鄉村振興活力。2015年塔甸鎮獲評省級文明鄉鎮以來,塔甸鎮常態化開展入戶文明宣傳活動、志愿服務活動216次,充分利用宣傳欄、宣傳單、展板標語、村內小喇叭、微信群等引導群眾主動參與、積極支持、共建共享,在全鎮營造“精神文明共建,文明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圍。利用春節、“五一”、端午等特殊時間節點,開展“我們的節日”活動和傳統美德宣傳教育,深入挖掘孝老愛親、扶危濟困、愛國愛家的中華傳統美德,促進文明鄉風不斷養成。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通過選樹典型來傳播正能量。近年來,評選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40余戶(人),美麗庭院21戶,涌現出了“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獲得者等先進典型。傳承彝族花鼓舞文藝活動,動員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打造有民族特色的開新街、油菜花文化旅游節、“村晚”、全民閱讀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黨建+聚焦“富”
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發展民族經濟相結合,增強示范創建實效。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統籌7個村黨總支聯合聯動,推動“一村一品”,發展除蟲菊、青菜等多種特色訂單農業;大力發展烤煙、菜豌豆、油菜等種植產業和黃牛、山羊等養殖產業,促進群眾增收。2023年,7個村經營性總收入165萬元,其中有5個村達20萬元以上。
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弘揚民族文化相結合,注重農耕文明、村落建筑、鄉村生活等鄉土元素保護,目前全鎮有傳統村落3個。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把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關乎切身利益問題,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構建了以民生大改善促進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工作格局。
(峨山縣塔甸鎮人民政府 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