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社區地處華寧縣縣城中心,隸屬寧州街道,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下轄10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4434戶13456人,設黨總支1個,黨支部13個,共有黨員310名,預備黨員3名。有漢族、彝族、苗族、白族、納西族等9個民族交融共居,形成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社會氛圍。

近年來,城關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緊盯“產興、治優”的民族共富目標,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先后榮獲“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全國和諧社區”“全國敬老模范社區”“全國計生先進單位”“云南省綠色社區”“省級充分就業星級社區”“省級優秀婦女之家”、省市縣“優秀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突出組織優勢,書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城關社區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以“大黨建+大統戰”的模式,不斷育強基層黨組織。一是實施“黨員精準幫帶產業工程”,依托本地民族小食品傳統特色產業,由社區“兩委”和黨員帶頭探尋符合本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將“頭雁”技術、產業發展思路和“民族傳承技藝”等傳授給失地群眾,帶領群眾增強產業發展思維,提高產業技術能力。二是整合工青婦資源,定期舉辦“民族共富培訓班”,為社區失地青年、留守婦女開展食用菌種植技術、陶塑、小食品加工等民族傳統技能培訓,截至目前,針對失地群眾開展民族共富產業技能培訓12期2340余人次。三是組建以社區“黨員致富帶頭人、民族技藝傳承人、回鄉創業領頭人、技術支持專業人、黨群服務貼心人”為成員的社區“鄉村振興幫帶團”,讓失業群眾都能掌握一門技術,致富能人產業更加優化,有效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民族團結發展優勢。四是針對發展產業面臨的人才引進難的問題,社區黨組織主動爭取縣委支持,成立社區商會黨支部,聚寧州香、冷鏈物流城、商鋪經濟帶等民族傳統技藝致富帶頭人資源,專注做好食用菌保鮮及深加工產業鏈。

突出同向聚力,弘揚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城關社區以同步豐富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為出發點,緊扣宣傳陣地建設,有效組織開展富有凝心聚力的民族團結群眾性活動,努力構建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是采取搭臺推介、歌舞、戲曲、舞龍舞獅等藝術表演形式,開展民族團結宣傳進村、民族團結講座、民族團結知識競賽等活動,增強各族人民維護民族團結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二是利用微信公眾號“城關社區智慧黨建”、LED顯示屏、智慧廣播、宣傳欄等陣地,有計劃、有組織、堅持不懈地宣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等,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的民族法律意識。三是聚焦各族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建立民族團結服務窗口、矛盾糾紛調處室,把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探索建立“村組干部+黨員+鄉賢+少數民族代表”的民族工作志愿服務隊伍,今年以來,共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20余次,為轄區內的各族人民提供全景式、保姆式的貼心服務。五是創新謀劃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活動,聯合駐區單位開展與節慶相融合的民族團結宣教和服務,在潤物細無聲中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弘揚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突出產業賦能,綻放民族團結進步“幸福花”
城關社區以優勢特色產業為抓手,在區域協同發展上,不斷加快發展鄉村產業,聯農帶農助推農業產業鏈式提質增效,成功探索打造食用菌發展“產、供、加、銷”全產業鏈,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2023年實現年產各類鮮菇1500余噸,產值2300萬余元。一是先后與云南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云南分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培育本地型人才60余名,成功獲批全市第一家“食用菌菌種生產經營許可證”。二是流轉土地600余畝,建成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4個,各類菌棚20余座,引入珍稀羊肚菌、金耳、花香菇、榆黃菇、紅頭竹蓀等特色品種,不斷增加產業特色優勢。三是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專注做好食用菌保鮮及深加工產業鏈,與本土龍頭企業合作,截至目前研發生產食用菌包5款,各類罐頭3款,香腸2款,累計銷量達5萬余件。四是與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合作做強社區帶貨直播間,運營抖音號“種羊肚菌的何支書”講好品牌故事。與三百多戶農戶簽訂產購銷協議,菌包直銷通海、江川、新平、紅河州等地區。2023年銷售羊肚菌18噸,銷售額達220萬余元。五是為周邊種植戶設立服務電話,定期巡回技術指導,實行“統分統收”運作管理。輻射縣內外38個村(社區)從事食用菌產銷一體化經營,就近吸納貧困群眾、失地農民就業,直接帶動3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試點開展強村帶弱村,帶領3個結對村(社區)實現增收20萬元。

突出治理有效,唱響民族團結進步“凝心曲”
城關社區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融入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積極構建“總支引領、支部推動、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聯動新機制,實現社區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是整合職能部門、社會多元共建單位力量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不斷延伸為民辦實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觸角。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以來,召開民情懇談會12次,及時調處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糾紛10余起。實施“雪亮工程”試點建設,轄區內共安裝一百六十多個攝像頭,實時傳回社區內各族群眾共同參與“小花園”行動打造的互嵌式居住生活環境。二是依托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構建服務人員健全、服務隊伍健全、服務機制健全、服務活動健全的居家養老綜合服務體系。成立社區“愛心食堂”,每天服務100余名老年人,社區每年補助老年食堂20萬余元,有效解決孤寡老人吃飯難、娛樂難、融入難問題。三是全力推進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每年投入10萬余元開展讀書會、假期小課堂、父母成長課堂等活動,以“小手拉大手”形式帶動整個家庭參與。依托聯合國兒基會、全國婦聯建立單親家庭互助協會“單翅飛翔吧”,對單親家長開展技能及教育子女能力素質提升行動,對單親子女開展陽光幫扶行動。目前,協會會員由原來三十多名增加到現在七十多名,輻射帶動到全縣4個城市社區。四是倡導各族群眾爭當民族團結進步的實踐者、促進者,廣泛開展評選民族團結進步“好家庭”“好鄰居”“等微創活動,使民族團結理念融入各族群眾心靈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