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華僑是我國重要的群體之一,在各領域貢獻顯著,提升了中國國際形象與影響力,并為中國發展及國際交流注入活力。云南是我國邊疆重地及“中國第五大僑鄉省”,其中元江縣因其獨特的歸僑安置歷史而擁有豐富的“僑元素”與“僑文化”,該地歸僑群體與各少數民族群體團結安定,共同發展建設云南邊疆,是民族交融、民族團結的典范代表,是“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生動寫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新時代青年學習實踐的重要方向。
2024年7月21日至23日,“鑄盾邊疆,共護山河”志愿服務隊和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社科普及志愿服務隊——“山;猷,僑語新‘溪’望”青年先鋒隊元江分隊,結合小語種與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特色,在夏玉清教授的帶領下,深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聯合元江縣僑聯開展探訪與實踐活動。
一、僑影元江,果韻飄香
元江縣,以其豐富的僑鄉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水果而聞名。元江的歸僑主要集中在澧江街道紅僑社區和甘莊街道紅新、甘莊、干壩,這些地方是云南省重要的歸僑安置點。
其中“紅僑社區”前身是“國營紅河華僑農場”,是云南省13個安置歸僑的華僑農場之一。該社區始建于1960年,轄2個居民小組,共有515戶1261人,其中歸僑僑眷有101戶280人。2008年,啟動了新一輪華僑農場體制改革,國營紅河華僑農場按照“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三融入”要求,于2009年3月正式并入元江縣澧江街道并成立紅僑社區。
“甘莊華僑農場”前身為國營甘莊農場,1960年4月安置印尼歸僑1125人后更名為國營甘莊華僑農場,并先后安置了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越南等國家的歸難僑。甘莊交通便利,有多條高速公路和國道穿境而過,且中老鐵路元江站點設在甘莊。這里居住著來自越南、印尼等國家的歸僑、僑眷2800余人,他們與17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同當地傣族、彝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
志愿者們通過實地考察,親眼見證了僑鄉的自然風光之美: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田間地頭的各色水果以及那掛滿枝頭的金黃芒果,無一不彰顯著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生機。在這里,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僑鄉人民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以及他們在新時代背景下,積極投身家鄉建設,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的堅定信念。他們為元江現代化發展貢獻“僑”力量,促進民族地區解決發展問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源。
二、僑緣民族,和諧共建
在探訪過程中,志愿者們與老歸僑、新生代僑眷面對面交流,親耳聆聽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僑鄉故事。
志愿者們了解到,由于越南、印尼等國家排華的原因,當年的老歸僑們被迫遣返回國,其中一部分人被安置在元江縣的紅河華僑農場和甘莊華僑農場。當時,當地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原住民,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他們主要種植甘蔗、玉米等農作物。然而,在這片多民族聚居的熱土上,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和諧相處,歸難僑回國后也被安置在此,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
元江縣僑聯主席劉國忠提到:“當時我們甘莊這邊世居民族主要是彝族和傣族,歸僑來了以后他們之間的相處得非常融洽,60年代印尼歸僑回來時,政府安置房還沒有建好,歸僑們就分散安置在當地傣族家里,現在大家都成了好朋友,僑場里相互通婚的情況也非常多,一個家庭有3種民族是常有的!
元江縣僑聯兼職副主席蘇永仁提到:“我們那個時候過來,這邊有很多少數民族,但是我們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矛盾!
在調研過程中,志愿者們還發現,當地的歸僑僑眷不僅會說漢語和家鄉話,甚至還能說、能聽其他民族的語言和其他歸僑的家鄉話。在多元的語言環境下,他們能夠以主動、開放的心態接受并積極交流其他民族的語言。同時,當地的部分少數民族居民也能夠聽懂甚至會說一些越南語等。
通過參觀紅河華僑農場僑鄉文化陳列室與甘莊僑鄉文化展覽館,成員們還了解到,不同民族與歸僑之間會互相參與彼此的節日慶祝,品嘗不同的美食,實現了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與共享。
三、僑力助邊,民族共強
通過參觀走訪了解到安置在元江的歸僑為邊疆元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老歸僑通過與海外的聯系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新的思想理念,歸僑后代更是扎根邊疆,反哺故鄉,建設祖國。
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歸僑剛回來時便把從印尼帶回的椰子、芒果、香蕉、咖啡、胡椒等農作物的種子種在元江華僑農場,特別是現在元江最著名的水果——芒果,最早便是歸僑開始種植的,后帶動全縣芒果種植,而今芒果也逐步發展成為元江縣的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以后,僑場充分發揮“僑”的特殊優勢,引進海外新品種,試種香蕉,臺灣青棗等特色產業,并大力興建工廠。1989年投資100萬建果膠廠,1993年建竹器廠、1994年組建紅河華僑農場供銷公司,1995年成立紅僑建筑裝璜材料公司,1997年與緬甸第四特區合作開發小勐臘南莽河水電站,在甘莊建設甘莊華僑糖廠、正勇糖果廠、化工廠等。
如今,僑界新生代依然對“僑”的身份有高度認同感,有很多僑眷大學畢業后重返家鄉、回饋社會,為家鄉的發展與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越南僑眷張星龍,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云南大學,畢業后到過泰國、私企等工作,但他認識到農業的持續發展性,回到元江開始創業,成立高地聯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當地果農發展,從芒果種植技術到銷售全過程,張星龍及其公司用新知識、新技術幫助種植戶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為元江芒果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越南僑眷何昌仁,00后,利用父親多年“水果經濟人”的銷售網絡資源,抓住新興行業“電商”的風口帶動家鄉芒果外銷,并且主動向僑界群眾講授利用互聯網技術銷售農產品的方法和途徑,帶動當地青年學習“新知識”,積極助力元江經濟發展。
越南僑眷壯族姑娘梁定美則是投身于體育公益事業,她從小在華僑農場與印尼歸僑學習羽毛球,并通過不斷的努力成為一名羽毛球國家二級教練員,F在的她不僅是一名羽毛球教練更是經常到當地小學做公益,她做這一切是因為當時歸僑返鄉時政府提供了很多幫助,她認為她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這份愛與溫暖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交流中,梁定美最大的希望是元江縣何時能建設一個專業的羽毛球訓練基地,為全縣羽毛球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除此以外,從印尼、越南回國的歸僑知識分子,在當年承擔著僑場的教育事業、體育事業、醫療事業的重擔,為元江縣人民的幸福生活貢獻華僑力量。
四、時代青年,挺膺擔當
在這段時間里,志愿者們不僅投身于各項任務之中,與歸僑、僑眷的深入交流,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嘉庚精神照前路,安全基石助振興”的專題講座,生動傳播了嘉庚精神的深刻內涵,為僑鄉的發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與熱情。踐行“鑄盾邊疆,共護山河”的理念,展現青年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責任精神。
元江縣僑聯主席劉國忠表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看到我們元江的僑鄉文化,更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能夠不忘歷史、牢記使命,為家鄉和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此次探訪活動,不僅讓志愿者們有機會深入了解邊疆僑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更讓其在實踐中深刻領悟到了嘉庚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與現實意義,學習到元江歸僑與各民族群眾和睦融洽、和衷共濟、勠力同心的精神風貌,匯聚起了筑邊興國的磅礴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成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積極投身于強國建設、民族團結、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激發強國有我的青春激情,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勇當先鋒隊、突擊隊!
(元江縣歸國華僑聯合會)